研究亮點

【本篇報導由地球科學系  黃婉如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在五、六月的降水(稱為初夏降水)是華南和台灣的重要水資源。我們探討了CESM2-LE與CMIP6全球模式在模擬當今華南和台灣初夏降水特性方面的異同,並檢視模式推估21世紀末的初夏降水相關變化。研究結果表明CESM2-LE在捕捉華南和台灣初夏降水的量級方面略好於CMIP6,而CMIP6更能代表初夏降水最大值出現時間的年代際變化…

【本篇報導由地球科學系  陳正達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大眾對於自然災害與氣候變遷所造成風險的認知多半是來自極端事件。儘管會有對於造成特定極端事件發生成因分析的詳細研究,然而對於全球極端天氣與氣候長期變化的研究,往往都是以測站或網格資料個別計算極端指標,再套用統計模型加以推估,並不考慮資料在時間與空間的連續性。於是我們便發展了一個以事件觀點為主的極端天氣與氣候偵測追蹤方法,在客觀的時空連結條件下…

【本篇報導由地球科學系 汪佑霖博士後研究員及 吳朝榮教授提供】

黑潮發源於太平洋的暖池,它輸送暖海水沿著呂宋東側、呂宋海峽、台灣東部海域、東海陸棚邊緣、日本南部海域等,最終流入中緯度太平洋。黑潮對平衡中低緯度地區的能量差異具有重要作用。此外,黑潮有時會向西入侵東亞各邊緣海域,包括南海、台灣海峽、東海、日本海等(圖a…

【本篇報導由地球科學系 王重傑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在2009年8月7-9日侵襲臺灣的莫拉克 (Morakot) 颱風,其48 h最大累積雨量高達2635 mm,打破了世界紀錄,也造成中南部嚴重淹水與土石流,以及近700人失去生命。自從這個臺灣過去60年來災情最慘重的颱風發生以來,至今已超過10年,那麼,我們對於莫拉克颱風帶來如此驚人雨量的原因與機制,又增加了多少瞭解?它與其他颱風,又有什麼特別不同之處呢?

【本篇報導由地球科學系  陳卉瑄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除了地震和颱風之外,台北101大樓的每分每秒的振動,受什麼影響呢?由中研院101大樓建築物地震儀陣列團隊的合作,我們利用安裝在90樓的地震儀於2014年一整年的連續振動紀錄,並採用Random decrement technique (RDT) 方法對建築物的主頻以及阻尼比進行分析。時時刻刻在微弱震動著的大樓,其對應的三個主頻特徵和環境因子的關係為何?為了回答這個問題…

【本篇報導由地球科學系  陳耀傑博士生研究團隊提供】

  臺灣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且具有相對複雜之斷層系統,對斷層進行持續監測是臺灣地震學家首要的工作之一,而利用重複地震推估深部滑移速率,便可以直接對斷層深部進行監測。利用 2000 至 2011 年底間的地震目錄,研究團隊建立了全臺灣規模二以上的重複地震目錄,並針對東部地區進行深部滑移速率的分析,發現花蓮以及台東區域的重複地震對應到不同的斷層系統。利用其規模以及復發週期推算深部滑移速率後,更是發現花蓮區域之重複地震週期性穩定,且不受規模六以上之地震影響;而池上區域之週期性較不穩定,在規模六以上地震…

【本報導由地球科學系/海洋環境研究所 吳朝榮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全球暖化引起之氣候變遷,對海洋與生活其中的生物造成重大衝擊。許多科學文獻指出儘管大氣中溫室氣體持續增加,全球變暖在最近幾十年似乎趨於平穩,如此的氣候條件對黑潮會有怎樣的影響?

  黑潮變動對於臺灣氣候及漁業經濟有相當重大的影響,我們的研究指出,黑潮在近二十年間有減弱的現象,翻轉了全球變暖背景下黑潮會加速的觀點。減弱但變暖的黑潮在太平洋和邊緣海之間重新分配質量和能量…

【本報導由地球科學系 陳卉瑄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沒有地震發生的地殼深處,有一種長得像雜訊(noise-like)的震動源,它們不動聲色地釋放能量,可對應到高達規模7的地震。這默默釋放的能量,提供了應力的傳遞,「牽一髮而動全身」,可能影響著鄰近地震的發生,在區域地震潛能估計裡,是不可忽略的一環。這種特殊的震動源,叫做「慢地震(slow earthquake) 」。而慢地震發生在哪裡?特徵為何?為什麼會發生?以下讓我們一探究竟。

【本報導由地球科學系 陳卉瑄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在全世界的觀測儀器逐年增多增密的趨勢下,傳回雲端的連續資料,如何快速做偵測和分類運算,是即時地震學的一大挑戰。近十年,利用機器學習進行地震學相關的應用逐漸盛行,藉由標籤化資料,進行分類和回歸(監督式學習),抑或經由未標籤化的資料做分群和降維(非監督式學習),讓電腦學習並建立模型以大幅地減少人工介入處理的可能性,已蓬勃風展。除了地震,地震儀記錄著環境中不同來源的震動,這些背景噪訊的連續紀錄中,有多少訊號,對應著深部變形和近地表人為活動?他們能不能被系統性地偵測與分類?…

【本篇報導由地球科學系 謝奈特(J.G.Shellnutt)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地球為太陽系中唯一具有固態大陸地殼的行星,而大陸地殼的形成及演化是極重要卻未被完全理解的議題。隨板塊學說的發展,一般認為大陸地殼形成於聚合性板塊邊界,亦隨板塊內部高溫玄武岩質岩漿噴發而形成,這些大陸地殼中大規模火成岩堆積也稱為大型火成岩區。晚二疊紀形成的峨嵋山大型火成岩區位於中國西南方及越南北部,覆蓋面積約30萬平方公里,岩體組成為洪流玄武岩、超基性與酸性的熔岩流、層狀火成岩與深成岩,成因與淺部岩石圈地函及深部地函的岩漿源混合相關,峨嵋山大型火成岩區也因擁有世界級礦藏並與大滅絕事件相關…

【本篇報導由地球科學系  李悅寧助理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恆星形成貫穿各尺度之天文現象,可以概括敘述為一系列由重力引發的塌縮碎裂過程,然其中卻牽涉到許多的非線性的物理交互作用,如高馬赫數的紊流、低電離的電漿、不規則的磁場、宇宙射線與熱輻射。恆星形成的環境百百種,但若以結果論,所有恆星團的質量組成都令人出乎意料地相似。宇宙作為實驗室,觀測學家抽絲剝繭,理論學家抓耳撓腮,計算學家兩眼發直緊盯螢幕,就為了解釋並驗證恆星形成的過程中,什麼是橫跨宇宙千古不變的通則。

【本篇報導由地球科學系/海洋環境科技研究所  吳朝榮特聘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夏季時,越南外海經常可以觀察到湧升流的存在。湧升流的偶然消失事件常引起海洋學家的廣泛關注,因為此事件會顯著地影響區域氣候和漁業活動。東亞季風的波動與聖嬰現象被認為是湧升流減弱或消失的原因。然而,我們的研究指出聖嬰現象的影響力是不穩定的,分析長期海面溫度的觀測數據,我們證明了湧升流減弱事件在全球暖化趨緩期,會更頻繁地發生。原因在於全球暖化趨緩時期的聖嬰現象強度減弱以及生命週期縮短,使得聖嬰現象對於東亞夏季季風以及越南湧升流的影響力減少。

大西洋變暖對太平洋的衝擊!

大西洋變暖對太平洋的衝擊!

【本報導由地球科學系/海洋環境研究所 吳朝榮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全球暖化引起之氣候變遷,對海洋與生活其中的生物造成重大衝擊。許多科學文獻指出儘管大氣中溫室氣體持續增加,全球變暖在最近幾十年似乎趨於平穩,如此的氣候條件對黑潮會有怎樣的影響?
  黑潮變動對於臺灣氣候及漁業經濟有相當重大的影響,我們的研究指出,黑潮在近二十年間有減弱的現象,翻轉了全球變暖背景下黑潮會加速的觀點。減弱但變暖的黑潮在太平洋和邊緣海之間重新分配質量和能量,可能引發區域氣候變化和極端事件...

大西洋變暖對太平洋的衝擊!

大西洋變暖對太平洋的衝擊!

【本報導由地球科學系/海洋環境研究所 吳朝榮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全球暖化引起之氣候變遷,對海洋與生活其中的生物造成重大衝擊。許多科學文獻指出儘管大氣中溫室氣體持續增加,全球變暖在最近幾十年似乎趨於平穩,如此的氣候條件對黑潮會有怎樣的影響?
  黑潮變動對於臺灣氣候及漁業經濟有相當重大的影響,我們的研究指出,黑潮在近二十年間有減弱的現象,翻轉了全球變暖背景下黑潮會加速的觀點。減弱但變暖的黑潮在太平洋和邊緣海之間重新分配質量和能量,可能引發區域氣候變化和極端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