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領域
專 任 李通藝老師 | 專 長 地體動力學/層序地層學 |
兼 任 李匡悌老師 | 專 長 聚落考古學/生態考古學/理論與方法 |
本組現有師資五人,研究主軸分別為:
研究領域涵括了地層學、古生物學、層序地層學、震測地層學、地體動力學、板塊重建、東南亞區域構造地質學、岩石學、實驗岩石學、地球化學、岩相構造學、及環境變遷等方向。研究區域除了台灣本島及周邊離島為主體之外、尚擴及中國大陸地及東南亞地區。 | |
![]() | |
板塊構造研究室(李通藝)–Plate Tectonics Research Group 穩定同位素質譜儀研究室(米泓生)–Stable Isotope Research Group 固態地球化學研究室(謝奈特)–Solid-Earth Geochemistry Research Group 岩漿與火山研究室(賴昱銘)–Magmatic and Volcanic Processes Research Group |
![]() ![]() | |
建立Theoretical peak capacity達90 GFLOPS的高速叢集平行運算系統,以符合系集氣候預報模擬之計算需求,並設置5 Terabytes的線上資料儲存空間,以容納龐大的模擬輸出結果,並藉此系統完成國內第一個短期氣候系集動力預報系統,進行預報實驗,提前1至12個月,以動力氣候模式預測未來亞洲季風區季節天氣要素(如降雨、溫度、溼度等)的系集分布。 | |
大氣測計學考察 | |
高速叢集平行運算系統、氣象衛星接收系統、百葉箱、探空儀器、探空儀、對流實驗器、氣象觀測儀、微處理流體偵測系統、空氣污染偵測器等自動觀測設備。 |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地球科學系 天文組
ASTRONOMY GROUP
天文研究設施 (Research Observing Facilities)
天文教育設施 (Observational Instruments for Education)
天文教育及大眾推廣活動 (Events for Astronomical Education and Public Outreach)
![]() ![]() |
![]() ![]() |
自動遙控40公分蓋賽格林反射式望遠鏡,並配備有研究等級的 Apogee CCD。 | 新圓頂天文台的15公分折射式望遠鏡配加 Hα 濾鏡,可進行太陽色球日珥的觀測。 |
天文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也是最尖端的一門科學。近年來科技的進展以及天文學上的發現、如太陽系外諸多行星系統的發現、已讓科學家了解到我們所處的地球並非是一個封閉獨立的系統。地球上自然環境的變遷、演化、以及巨大災變,均與地球周遭的環境息息相關。因此要檢驗地球科學中的一些基本模型、理論或假說,觀察自然環境在不同物理條件下的演變,再也不能僅局限於對地球本身的觀測,因為地球已非唯一的實驗室。 同樣在生命科學的課題上,僅以在地球上取樣的資料,來研究生命的起源以及維繫生命成長的環境,已是舊的思維;現今的研究,還要擴展到太陽系內其他行星、衛星、彗星及小行星,以及銀河系中的星際物質。研究星際介質中可能存在的各種複雜有機分子,則能幫助我們人類進一步瞭解在銀河系中,生命最初是如何透過各種物理及化學機制開始的,以及之後生命是如何散播、分布到銀河的各個角落,包括我們所在的地球。 所以地球(環境)科學及生命科學的發展趨勢,以及兩者整合,乃與天文學的關係密切。天文生物學(astrobiology)及比較行星學 (comparative planetology)的興起,正是很好的例證。美國太空總署所推動的大型計畫「起源」(Origins),更是一個整合天文學、地球科學(地質、氣、海洋) 、化學、生命科學、及物理學來研究從生命起源到宇宙起源的實際例子。師大地科系天文組提供一系列由大學部到研究所的課程,培育具有現代觀的中學教師以及天文相關人才。 |
天文相關連結 (Related Links)
國家理論科學中心 理論與計算天文物理組 (NCTS TG2.3 TCA)
Astrophysics Data System (ADS)
![]() | ![]() | |
藉由α粒子能譜的分析及計數,可以鑑別及定量任何天然或人工的放射核種,應用於環境污染之監測(如核能污染、生態環境監測、空氣或水污染),及科學應用(如本系專長的全球變遷之探討) | 藉由α/β粒子的計數,可以鑑別及定量任何天然或人工的放射核種;因此可應用於環境污染之監測(如核能污染、生態環境監測、空氣或水污染),及科學應用(如本系專長的全球變遷之探討) | |
衛星觀測與數值模擬邊界條件 | ||
潮汐水位模擬與比對 | ||
海表溫對上方大氣造成之影響 | ||
捉住時間的實驗室–氬氬定年實驗室簡介 本系葉孟宛教授 年代的探索與追尋一直是地質學非常獨樹一格的研究面向。40Ar/39Ar 定年法演伸自K-Ar定年法,是分析岩石礦物形成年代的方法之一。鉀元素廣泛存在於多種岩石與礦物之中,而氬氣則是惰性氣體,不易與其他化學物質反應,使得此兩種元素非常適合用來分析。固態鉀在經過中子照射之後,藉由同位素退變的關係,可轉化成氬,藉由高溫或雷射燒熔的方式,將礦物與岩石中的氬氣釋放出來,進而量測岩石或礦物的「絕對年代」。 本系的氬氬定年實驗室承襲於過去國立臺灣大學地質學系的氬氬定年實驗室-共有三套質譜儀分別搭配可階段加溫式高溫爐,CO2雷射與193nm準分子雷射,並於2017年移交至師大。 階段加溫定年系統:此系統以VG1200S質譜儀為分析主體,搭配雙真空,可升溫至1700oC Mo高溫爐與超真空樣本腔為採樣系統,採樣系統與質譜儀間則有一套超高真空不銹鋼全自動氣體純化系統,VG1200S運用法拉第杯來偵測帶電粒子,通過測量40Ar、39Ar、38 Ar、37 Ar 與36 Ar的訊號而計算出樣本之年代。適用於年代老,變質或構造事件複雜之礦物與岩石。 雷射燒熔定年系統︰此系統以VG3600質譜儀為分析主體,搭配新銳CO2(二氧化碳)雷射並配合超真空樣本腔為採樣系統-可以連續或脈衝形式使用於單顆粒標本燒結定年及階段加溫分析之用。VG3600運用法拉第杯與倍增管來偵測帶電粒子,經由測量40Ar、39Ar、38 Ar、37 Ar 與36 Ar的訊號而計算出樣本之年代。由於倍增管的偵測靈敏度為法拉第杯的100倍,因此本分析系統適用於地質事件單一,年代年輕,樣本量小,但可能需要大量數量分析之礦物與岩石。 雷射探針定年系統︰此系統以Nu Noblesse質譜儀為主體,利用專利的聚焦設備進行同位素的多重接收,並配合UP193-FX準分子雷射與超真空樣本腔為採樣系統,可進行定點微區定年及單礦物燒熔定年實驗分析。此技術提供了一個直接量測礦物內氬同位素分布最方便直接的方法,進而可以求得礦物內的年代剖面。可進行構造、變質岩溫壓及年代之直接比對與連結。 本實驗室歡迎自然科學研究分析之合作。 注意事項:
| ||
設備有α及β質能譜儀資料處理系統、採水瓶、比色計、流速計、鹽分濃度計、絞盤、AO鹽度折射計、二次蒸餾水製造系統、分析級去離子水純水機、廢氣處理機、顛倒溫度計、沖擊試驗設備、水溫計、南森瓶、旋轉水槽、海洋探測儀、深度計。 | ||
物理海洋研究室 — NTNU Physical Oceanography Laboratory 參考:鄭志文老師論文 |
專 任 陳光榮老師 | 專 長 重力/地磁學/地震學 |
兼 任 李德貴老師 | 專 長 古地磁學/地磁學 |
本組,目前有三位專任師資。研究主軸分別為:
由基礎的地球物理資料處理與地磁方法,涵蓋地球內部速度構造、磁力異常構造、和斷層活動監測三個研究面向。研究目標為: (1) 由磁力異常構造之研究經驗,轉向台灣震源特性之分析,並建立兩者之關聯性 (2) 多尺度斷層變形行為之地震學特徵分析,以發展近即時(near real-time)地震觀測系統 (3) 多尺度地球物理方法了解地球與行星內部構造。 | |
![]() | |
地震地磁學研究室(陳光榮)-Planetary Seismology Research Group |
![]() | 電腦輔助教學 |
本組的研究特色包括: 本組的研究群專才包括科學教育與教育工學等人才。 本組儀器設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