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IP6 模式對東南亞夏季午後對流降雨活動的模擬與推估

【本篇文章由地球科學系 黃婉如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午後對流降雨(Convective Afternoon Rainfall,簡稱CAR)通常在下午產生局部降雨,是臺灣及鄰近地區夏季常出現的天氣系統。本研究使用衛星降水資料作為評估氣候模式的觀測基礎,分析CMIP6(phase 6 of the 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提供的10個全球氣候模式模擬臺灣及鄰近地區CAR的適用性,並推估CAR未來的變化特徵和維持機制。歷史模擬(historical)結果顯示,10個模式之中以EC-Earth3和EC-Earth3-Veg對日夜降雨峰值的發生時間及CAR特徵(包括降雨量、頻率和強度)有最好的模擬表現。針對未來推估,利用未來(2071-2100年;SSP858)與現今(1985-2014年;historical)的差異比較,結果顯示臺灣及鄰近地區陸地CAR發生的頻率將會減少但強度增強,可能原因是未來局部大氣濕度增加(海風輻合和白天熱不穩定減少)。本研究結果提供了全球暖化下臺灣及鄰近地區天氣/氣候的可能變化。

圖一:CMIP6 模擬臺灣及鄰近地區午後對流降雨的特徵變化

原文出處:Huang, W.-R.*, Y.-H. Chang, L. Deng, and P.-Y. Liu, 2021: Simulation and Projection of Summer Convective Afternoon Rainfall Activities over Southeast Asia in CMIP6 Models. Journal of Climate, 34, 5001–5016.